近日,有记者暗中调查豫鄂交界水域采砂船工,对方表示:明为采砂实为吸金,大量用汞污水直排,每天可以采到数克乃至上百克黄金,获利达上百万。
长江正被非法采砂的暴利狂欢撕裂——一夜盗采3500吨获利3万,暴利链条催生黑产与保护伞,生态破坏永不可逆。执法者冲锋枪登船反遭围攻,而罚款仅30万的惩戒如同隔靴搔痒。当机制砂难平148元/吨的价格狂潮,唯有法律重典、市场巧治、社会共治的三重利剑,才能守护这条濒临极限的母亲河。
近日,记者深入长江流域及豫鄂交界水域进行暗访,揭开一条触目惊心的黑色产业链:非法采砂船以“淘金”为名,在夜幕掩护下疯狂作业,船工坦言月入百万,暴利背后却是剧毒汞污染直排河道、河床生态崩塌的沉重代价。这场“水中淘金”的狂欢,暴露了监管困境与法律漏洞交织的治理难题。
一、暴利诱惑:船工月入百万的“黄金陷阱”
暗访中,一名船工向记者透露:“只要让船转起来,钱就来了。”他称,一条普通采砂船通过非法淘金,月收入可达百万元。据水务执法人员核算,盗采1吨江砂,盗采船、运输船、砂场各环节合计毛利28元,大型采砂船一夜采砂3500吨,纯利润约3万元;若连续作业20天,总利润超百万元。暴利驱使下,非法采砂者甚至公然宣称“宁愿每周被罚10万元,只要不扣船”。
二、非法手段:汞齐法炼金与污水直排
暗访发现,采砂船以“采砂”为掩护,实则通过汞齐法提炼黄金:将汞与砂石混合加热,挥发后提取金粒,含汞废水直接排入河道。船工透露,每吨砂石含0.5-2克黄金,按金价计算,中型采砂船每日获利数万元。这种粗暴工艺使汞等剧毒重金属污染水体,威胁沿岸居民健康。2015年长江武汉段因非法采砂水质恶化,居民曾出现水肿和皮肤病,而此次汞污染风险更令人忧心。
三、生态崩塌:河床下切、河道改道与安全隐患
非法采砂对生态的破坏远超想象。大型吸砂泵深入河床10米以下,导致河床下切、水流改道,广西水利部门曾指出,非法采砂可淹没农田、威胁桥梁电站安全。记者在豫鄂交界目睹河岸塌方,河水泛着金属光泽。此外,偷采船只多为非法改装,夜间作业加剧通航风险,成为船舶搁浅事故的诱因。
四、监管困境:罚款威慑不足与“保护伞”阴影
面对暴利,现行处罚力度杯水车薪。依据《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》,非法采砂最高罚款30万元,而一夜利润可达数万。执法人员感叹:“贩毒投入产出比是1:10,采砂是1:5,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。”更严峻的是,非法采砂背后暗藏“保护伞”。广东、河北等地曾曝光水利、公安部门公职人员涉黑腐败,为盗采者通风报信、收取保护费,形成“灰色利益链”。
五、治理挑战:技术滞后与跨部门协作难题
非法采砂者采用“采砂-淘金”一体化设计,夜间隐蔽作业,传统巡查手段难以追踪。长江航务管理局数据显示,一艘“吸砂王”一晚采砂万吨,利润数十万元,而无人机、热成像等技术尚未全面覆盖。此外,采砂管理涉及水利、国土、交通、公安等多部门,权责交叉导致“九龙治水”,执法效率低下。
六、出路何在:法律加码、科技赋能、绿色转型
专家呼吁,亟需完善法律体系,参考《刑法修正案(十一)》提高非法采矿量刑标准,将“情节严重”细化为量化指标;推动跨区域联合执法,建立信息共享平台;同时,鼓励正规企业探索绿色转型。中国电建水电八局已建成千万吨级绿色矿山项目,实现废水循环利用、生态修复闭环,成为行业标杆。“砂石行业已进入‘炼金时代’,唯有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并重,才能终结野蛮开采。”水电八局负责人表示。
记者手记:
暗访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船工炫耀的“百万收入”,更是河岸崩塌的裂痕、泛着毒光的河水与执法者的无奈叹息。当暴利吞噬良知,当监管被腐蚀,长江的伤口在持续扩大。治理非法采砂,需以法律利剑斩断利益链条,以科技之光照亮监管盲区,更需全社会重拾对绿水青山的敬畏。否则,今日的“水中黄金”,终将成为子孙后代无法承受的生态赤字。
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,本站仅供信息存储,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,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本文链接:https://trustany.com/post/1043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