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因耗资巨大却沦为“烂尾楼”而备受争议的贵州独山县地标建筑“天下第一水司楼”,如今已完成华丽转身。这座曾被贴上“政绩工程”标签的巨型建筑,经过数年改造,以“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”的身份于今年正式开业。从“形象包袱”到“文旅引擎”,水司楼的蜕变不仅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活力,更成为政绩工程转型的典型案例,折射出地方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
从“烂尾伤疤”到“重生地标”:一场跨越八年的蜕变
“天下第一水司楼”始建于2016年,由设计师李宏进操刀,以全木质榫卯结构打造,高99.9米,申报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。然而,在独山县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的情况下,项目因盲目举债、资金链断裂于2017年停工,成为“最大烂尾楼”,并因过度夸张的设计被列为“全国十大丑陋建筑”。其背后,时任县委书记潘志立因“不顾民生盲目举债”被查处,水司楼成为警示标志。
沉寂多年后,独山县政府痛定思痛,启动资产盘活计划。2023年,格美集团接盘改造,投资1.5亿元,将原建筑从木质立面改为现代玻璃幕墙,保留其宏伟骨架,同时注入实用功能。今年5月,“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”正式运营,拥有376间客房,涵盖会议、餐饮、康养等设施,成为独山县首家五星级标准酒店。
揭秘重生之路:政企合作与文旅转型的双向奔赴
“水司楼的改造不是简单的‘改头换面’,而是发展思路的彻底革新。”独山县文旅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政府通过招商引入社会资本,以“盘活存量资产+提升运营效能”为核心,将历史包袱转化为发展资源。格美集团董事长徐曙光坦言:“独山自然人文资源得天独厚,水司楼的改造正是文旅融合的突破口。”
改造中,团队保留了建筑主体框架,拆除冗余装饰,优化空间布局。原计划的“水族文化符号”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构,客房融入少数民族元素,公共区域则以玻璃幕墙增强通透感,与周边山水形成呼应。酒店开业后,迅速成为区域旅游热点,国庆期间客房预订爆满,平日入住率稳定在60%以上,房价从361元至3810元不等,兼顾大众与高端需求。
争议与反思:文化地标如何避免重蹈覆辙?
尽管重生成功,水司楼的改造仍引发讨论。部分网友惋惜原建筑的传统韵味被削弱,认为“改掉了‘最丑’标签,但也改掉了特色”。但也有专家指出,在实用性与经济性面前,适度妥协是必然选择。“与其让建筑空置腐蚀,不如让它真正服务社会。”贵州大学文旅研究院教授王明表示,改造的关键在于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可持续,避免再度沦为形象工程。
值得注意的是,水司楼的“复活”背后,是独山县对过往教训的深刻吸取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,该县近年聚焦产业转型,通过债务化解、项目梳理,将多个遗留工程纳入旅游产业链,净心谷景区配套亦同步完善,新增文化商铺、演艺设施等,形成综合旅游生态。
未来展望:地标重生能否撬动县域经济?
独山县寄望于水司楼带动区域旅游升级。数据显示,酒店开业半年已吸引超5万人次游客,间接拉动餐饮、交通等消费超千万元。政府计划依托贵南高铁开通契机,将净心谷景区与荔波世界级景区联动,打造区域性旅游联盟。此外,格美集团拟投资扩展二期项目,引入更多文旅业态。
“水司楼的涅槃,是独山从‘教训’到‘经验’的转折点。”当地干部坦言,未来将更注重项目论证与可持续性,避免重蹈盲目建设的覆辙。这座建筑的命运,正成为地方发展转型的缩影:从追逐“面子”到夯实“里子”,务实发展方能行稳致远。
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
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,本站仅供信息存储,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,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rustany.com/post/115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