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易网,更全更新的互联网资讯分享!

亡妻遗物现存折却遭驳回:老人起诉银行索60万存款,法院以证据不足驳回诉讼

时间:2025-09-23 14:49人气:编辑:西西来源:互联网

吉林长春一起“亡妻遗物现存折,老人起诉银行索款被驳回”的案件引发社会关注。七旬老人崔某称在亡妻遗物中发现一张存折,主张账户内存有60万元存款,但法院因存折存在涂改、证据链断裂等问题,终审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。此案不仅暴露了家庭财产管理的漏洞,更引发公众对遗产继承与证据保存的深刻思考,成为法治社会下“证据为王”的又一警示案例。

DM_20250923145015_001.webp

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

事件还原:亡妻遗物现存折,60万存款成“罗生门”
2022年3月,崔某妻子韩某去世后,老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张2000年开立的存折。存折显示账户曾存入100万元,后取出40万元,余额60万元。崔某据此将中国某银行长春朝阳支行告上法庭,要求兑付存款本金及利息。然而,银行系统记录与存折记载却出现重大矛盾:存折第二行存款日期“2000年6月6日”被手工涂改为“6月7日”,且银行系统中无该笔100万元存入及后续交易记录。法院审理中,崔某无法提供资金来源证明、转账凭证等其他佐证材料,亦无法合理解释20余年未查询账户的异常行为。

法院判决:证据存疑且举证不能,驳回诉求
长春市中院终审判决书指出,案件核心争议在于存折真实性及存款事实的真实性。法院认为,崔某作为主张方,需承担“谁主张谁举证”的责任。但存折存在关键日期涂改,与银行系统记录矛盾,且缺乏其他证据补强,无法形成完整证据链。法官强调:“存折可涂改,但法律不容侥幸。在证据真伪不明的情况下,法院只能依据现有证据作出判决。”最终,法院以“证据不足”驳回崔某全部诉求,案件画上句号。

法律透视:遗产纠纷中“证据链断裂”的致命漏洞
此案凸显遗产继承纠纷中“证据缺失”的严重后果。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明分析:“崔某败诉的核心在于单一存折证据存在重大瑕疵,且未能提供辅助证据。相比之下,2023年宁波类似案件中,当事人通过转账记录、微信聊天记录及证人证言构建了立体证据链,成功追回93万元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帆指出,家庭财产管理应遵循“透明化、书面化、凭证化”三原则:“定期核对账户、签订财产协议、留存交易凭证,才能避免‘遗产变谜题’的困境。”

社会警示:财产管理漏洞与法治教育的双重反思
案件折射出三个现实问题:一是老年人财产管理意识薄弱。崔某20余年未查询账户,既不符合常理,也增加了举证难度;二是遗产继承的复杂性。若夫妻未明确财产归属、未签订书面协议,遗产争议极易发生;三是公众法治观念待强化。情感诉求无法替代法律证据,存折涂改等不当行为反而会削弱证据效力。法院判决不仅是对个案的裁决,更是对社会的警示:敬畏规则、尊重证据,才是守护权益的根本。

专家建议:如何规避遗产纠纷风险?
为避免类似悲剧,法律专家提出以下建议:

  1. 定期核对账户:每半年查询一次存款状态,保留银行流水或查询凭证;
  2. 明确财产归属:夫妻可签订书面财产协议,或通过公证明确遗产分配方式;
  3. 留存交易凭证:大额资金往来务必保存转账记录、合同等原始材料;
  4. 及时主张权利:发现遗产争议应尽快通过法律途径解决,避免超过诉讼时效。

结语:存折涂改涂不掉法治真相
当崔某手持被驳回的诉状离开法庭,失去的不仅是可能存在的60万元存款,更是对“证据缺失”的深刻教训。法治社会下,情感共鸣无法撼动法律天平,唯有以事实为基、以证据为锚,才能穿透财产迷雾,抵达公平正义。这张涂改的存折,终将成为一堂全民法治教育课:在家庭财产管理中,提前规划、规范操作、敬畏证据,方是守护权益的“金钥匙”。

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

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,本站仅供信息存储,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,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本文链接:https://trustany.com/post/11177.html

标签: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

热门标签

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百家号

博易网网站简介 | 意见反馈 | 联系我们 | 博易网免责声明 | 广告服务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博易网 版权所有 声明:本站文章和数据均来自互联网,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,如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。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23686号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