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易网,更全更新的互联网资讯分享!

俞孔坚坠亡前最后影像曝光:镜头定格“海绵星球”的生态忧思

时间:2025-09-25 08:21人气:编辑:西西来源:互联网

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、中国“海绵城市”理论奠基人俞孔坚在巴西坠机身亡后,其生前最后一段影像于9月23日曝光。这段3分钟Vlog记录了他探访南美潘塔纳尔湿地的足迹,画面中他对生态危机的沉痛警示与壮美湿地的悲怆影像交织,成为这位学术巨擘留给世界的最后绝唱。视频的发布,让全球学界与公众在哀悼之余,更深刻感受到他对生态保护的执着与远见。

最后影像:尘烟中的生态叩问,定格“海绵星球”的探索

DM_20250925082300_001.webp

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

9月23日,俞孔坚的微信视频号更新了一条Vlog,画面显示他身着红色T恤、背着斜挎包,在潘塔纳尔湿地的牛群扬起的尘烟中行走。视频中,他声音低沉却坚定:“这里是地球之肺,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储存洪水,滋养生命,但如今正一步步被牧场蚕食。”镜头随后切换为航拍视角:夕阳下,牛仔驱赶成千上万头牛群,尘土与余晖交织成悲壮画卷。俞孔坚痛心指出,这片曾为无数动物天堂的湿地,正被牧场围栏切割取代,“表面宁静,却暗藏危机”。视频结尾,他与同行人员合影,并宣告:“地球之肺在美洲深处,它的命运牵动全球生态平衡。我的探秘,才刚刚开始。”

坠机细节:探秘之旅戛然而止,四人罹难引发全球哀悼
据巴西官方调查,俞孔坚与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·费雷斯、纪录片导演鲁本斯·克里斯平及飞行员马塞洛·佩雷拉·德·巴罗斯,乘坐一架1958年制造的单引擎私人飞机,在潘塔纳尔湿地附近的阿基达乌阿纳市准备降落时失控坠毁。目击者称,飞机疑似尝试中止降落时失控爆炸。这架未注册商业用途的老旧机型,正是为拍摄纪录片《海绵星球》——聚焦俞孔坚提出的“海绵城市”理念而启用。事发前,俞孔坚刚飞行20多小时、驱车6小时抵达这片“地球最后的伊甸园”。

学术丰碑:从“海绵城市”到全球生态实践,理念永存
俞孔坚,1963年生于浙江金华,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,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首任院长,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。他开创性提出“海绵城市”理论,主张城市如海绵般自然蓄水、应对洪涝,该理念被纳入中国国家政策,在全球250余座城市落地。其设计作品如中山岐江公园、秦皇岛红飘带公园等,以生态修复与工业遗产融合享誉国际,斩获美国国家设计奖、奥伯兰德奖等殊荣。巴西总统卢拉悼念时称其理念为“气候变化时代的全球典范”。

悼念与回响:学子缅怀“明灯”,业界痛失“领航者”
视频评论区涌入数千条悼言。学生写道:“老师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奠基人,他的‘大脚革命’理念曾照亮迷茫的我。”同行设计师感慨:“他让城市学会与水共生,自己却未完成最后的探秘。”国际景观设计师联合会评价其“用中国智慧改写全球生态设计规则”。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公众心声:“当最后的伊甸园在镜头中褪色,他留下的警示比哀痛更沉重。”

未竟之问:湿地危机与学术遗产的延续
俞孔坚的骤然离世,不仅令学界痛失旗帜,更抛下一系列未竟之思:潘塔纳尔湿地的牧场扩张如何遏制?“海绵城市”理念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危机?其子及同事透露,纪录片《海绵星球》原计划揭示湿地生态与城市适应的关联,未料影像成为遗作。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声明称,将继承俞孔坚“生存的艺术”理念,推动其学术遗产惠及更多城市。

在潘塔纳尔湿地的尘烟中,俞孔坚的最后镜头定格了生态学者的双重身影——既是警示者,也是殉道者。他毕生所求,是让人类以谦卑姿态与自然共生。当那片“海绵星球”在夕阳下渐成荒漠,他的声音穿越时空叩问:我们是否仍在重复切割自然的错误?或许,这才是他遗作中最沉痛的启示。

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

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,本站仅供信息存储,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,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rustany.com/post/11433.html

标签: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

热门标签

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百家号

博易网网站简介 | 意见反馈 | 联系我们 | 博易网免责声明 | 广告服务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博易网 版权所有 声明:本站文章和数据均来自互联网,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,如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。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23686号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