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易网,更全更新的互联网资讯分享!

35岁男子欠债35万回乡“崖下洞居” 债务困局中的生存选择与争议

时间:2025-09-19 15:01人气:编辑:西西来源:互联网

在四川自贡富顺板桥镇木桥沟村,35岁的村民闵亨才将家安在了崖壁之下。五年间,他凭借水电煤气齐全的“崖洞居所”和简约的生活方式引发广泛关注,同时也深陷争议漩涡。背负35万元债务的他,选择以这种方式回归田园,既被部分人视为“现代隐士”,又被质疑为“逃避现实”。这场特殊的生存选择,折射出债务压力下的个体困境、乡村治理的边界模糊,以及现代社会对“归隐”的复杂审视。

DM_20250919150256_001.jpg

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

崖下洞居:冬暖夏凉的“桃源”与现代化设施的反差
闵亨才的“家”位于一处山坡崖壁下,外观简陋却功能齐全。他用红砖砌出卧室、厨房、客厅和卫生间,崖壁作为“天花板”,窗户砌成太阳、月亮和星星造型,木门上的“独善其身”四字格外醒目。尽管名为“洞居”,这里却实现了水电气三通,配备洗衣机、冰箱、热水器等家电。据其描述,夏季户外40℃高温时,洞内温度仅27℃左右;冬季户外数度严寒时,室内能保持15℃的恒温,堪称“天然空调”。

“这里是我的小宇宙。”闵亨才坦言,他花费20多天亲手砌墙、铺设石板,从最初的太阳能逐步接入水电煤气。每月三五百元的生活开支几乎全部用于三餐,收入则来自自媒体运营和与哥哥合作的“隐居生活”项目,勉强维持收支平衡。

债务与归乡:创业失败后的“无奈之选”
闵亨才的“隐居”背后,是一段跌宕的创业失败史。10岁丧父、母亲改嫁的他,14岁便外出务工,辗转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地,尝试过装宽带、开网约车、数字货币投资等多种职业。他曾月入过万,却因创业失败欠下35万元债务,其中多为银行贷款。2022年春节后,面对无房可居的现实和债务压力,他选择回到家乡,在崖壁下安家。

“家里原本在镇上有房,但哥哥生意失败后用于抵债了。”闵亨才表示,单身无伴侣的他,在此独居反倒“逍遥自在”。其母最初强烈反对,担忧安全与“被人看不起”,但随时间推移逐渐接受,甚至偶尔通过网络关注他的生活。

争议与监管:法律空白下的安全隐忧与治理困境
闵亨才的选择在木桥沟村引发激烈争议。村民观点两极分化:有人羡慕其“冬暖夏凉”的惬意生活,有人则指责其“年纪轻轻不应躺平”,更担忧崖壁居住的潜在风险。村副主任李世民透露,该处曾有人居住,但近年荒废,闵亨才入住前已获村民小组同意,且未破坏集体林地。然而,镇政府多次劝导其搬离,担忧次生灾害,但闵亨才坚持留守。

“他搭建临时住所的行为目前无法律明确禁止。”富顺板桥国土所张姓所长指出,岩壁下空地属集体所有,现行法规存在空白,难以定性其违规。这一法律模糊地带,凸显了乡村治理中新兴居住形态带来的挑战。

社会镜像:债务压力下的生存实验与反思
闵亨才的案例引发网络热议。其短视频平台粉丝超7万,吸引20余名粉丝前来体验“隐居生活”,最长者居住达9个月。一位成都自媒体从业者刘先生称:“这里安静无压力,是我向往的生活。”

然而,争议声同样尖锐。部分网友质疑其“作秀炒作”,或指责其逃避债务与社会责任。专家分析认为,此类个案折射出多重社会问题:债务危机下个体的非常规生存策略、年轻人对传统奋斗模式的反思,以及乡村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再利用可能。

未来何往?个体选择与公共治理的平衡探索
面对持续的安全隐患与法律争议,闵亨才的未来仍存不确定性。镇政府表示将持续排查风险,并探索引导其“靠勤劳致富”的路径。闵亨才则持“佛系”态度:“先养好精气神,顺其自然。”

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体的生存实验,更成为一面镜子,映照出债务社会中的个体困境、乡村治理的弹性边界,以及现代人对于“归隐”的复杂想象。在城市化与归乡潮并存的当下,如何平衡个体选择与公共安全,填补法律法规的空白,将成为社会治理的新课题。

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

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,本站仅供信息存储,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,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rustany.com/post/10861.html

标签: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

热门标签

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百家号

博易网网站简介 | 意见反馈 | 联系我们 | 博易网免责声明 | 广告服务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博易网 版权所有 声明:本站文章和数据均来自互联网,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,如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。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23686号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