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公司连年亏损之际,伯朗特原董事长尹荣造提出200万月薪议案遭董事会否决,9月被免职。网友犀利评论‘身份不是自己给的’——领导者的权威需靠实际业绩、股东认可与责任担当来支撑,而非自我标榜。这场风波揭示了企业家精神的核心:权力必须与责任、能力和贡献相匹配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
争议起源:高薪提案引爆矛盾
今年8月,尹荣造向董事会提交《关于总经理固定月工资200万元的议案》,试图将其月薪提升至200万元,引发市场震动。彼时,伯朗特已连续三年亏损,2023年净亏损1.26亿元,2024年亏损4468万元,2025年上半年亏损3941万元。面对公司深陷财务泥潭,尹荣造的薪酬提案遭到四位董事反对,最终以1票同意、4票反对未获通过。
该提案随即点燃了投资人与管理层间的深层矛盾。第十大股东嘉兴君岚投资代表人李博铮公开指责尹荣造“掏空公司”,并通过致股东公开信披露尹荣造曾提出“未来十年公司净利润全部归其个人”的惊人计划。李博铮指出,尹荣造利用“荣造一号基金”掌握约40%投票权,通过制度设计架空公司治理,核心技术团队被迫套现资金流入其控制账户。
权力更迭:新管理层聚焦复苏与合规
随着“荣造一号基金”清算完成,尹荣造失去控制权。9月5日,伯朗特临时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董事会,李博铮、尹荣造、杨医华等五人当选非独立董事。李博铮随后被任命为董事长,杨医华升任总经理。值得注意的是,尹荣造虽保留董事身份,但未获实际职务安排。
李博铮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,新管理层的核心目标为“恢复公司挂牌资质并寻求IPO机会”。他强调,伯朗特技术基础扎实,拥有行业前列的出货量及1.9亿元现金储备,未来将通过优化管理模式、强化研发投入重振市场信心。杨医华作为技术出身的新任总经理,预计将主导公司业务复苏与产品创新。
行业反思:治理乱象与高管薪酬争议
尹荣造事件折射出机器人行业高速发展下的治理隐患。公开数据显示,伯朗特曾为国内首批机器人本体国产化企业,但近年因审计机构连续出具“无法表示意见”报告被迫摘牌。专家分析指出,尹荣造通过章程修改构建“权力闭环”,将董事会席位与员工身份绑定,剥夺股东委派董事权利,凸显企业创始人与资本方在控制权分配上的博弈。
事件亦引发对高管薪酬合理性的讨论。行业报告显示,机器人企业高管年薪普遍以绩效激励为主,固定薪酬占比有限。尹荣造提案的200万元月薪远超公司应付职工薪酬总额(2024年为1827万元),且在亏损状态下与行业惯例背离,加剧了公众对企业道德风险的关注。
目前,伯朗特正着手修改公司章程,消除尹荣造设定的治理障碍。公司能否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走出困境,恢复市场地位,成为行业持续关注的焦点。
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
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,本站仅供信息存储,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,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rustany.com/post/10681.html